您好,池州生态经济学校欢迎您!
  • 安徽省交通安全示范学校
  • 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 池州市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示范学校

安徽精神之大包干精神

【文章来源:安徽党史方志网】 【作者:安徽党史方志网】 【发布时间:2021-06-12】 【点击量:

  20世纪70年代末的凤阳,经济发展极其艰难。人民公社体制和“左”倾错误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队上工是“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探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晚上工、早下工,到了地里磨洋工。”农民埋怨“辛辛苦苦干一天,不值一包光明烟(0.19元)”。1978年年底的一个夜晚,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悄悄聚集开会。大家一致同意:分田到户包干,对外隐瞒;各户必须保证完成每年午秋两季交给国家和集体的任务;队干部如因单干“蹲班房”,其他社员帮助其家庭完成农活,并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会议结束,大家签订了保证书,并按下了鲜红的手印。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小岗村“大包干”。

  大包干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求是精神,风险共担、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尊重民意、以人为本的民主精神。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大包干精神的精髓之一就是闯字当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和不敢走的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众所周知,人民公社体制当年被认为是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体制基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制度当时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一些党内领导干部因主张包干到户不仅受到严厉批判,而且被罢官解职,甚至被当作阶级异己分子而遭到迫害。长期以来,“大包干”被当作“路线问题”成为人们思想和理论的禁区,地方领导和基层干部谈“包”色变。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下,管理体制创新无疑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以小岗人为代表的安徽农民没有因为风险巨大而放弃改革的尝试,而是发扬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于以自己的人身自由甚至生命做赌注,成就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破冰之举。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明确支持肥西的包产到户和凤阳的“大包干”。9月,中央明确指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发源于安徽的农村改革迅速走向全国,冲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有力促进了农村体制的创新和市场经济格局的形成。

  解放思想、求真务实   “大包干”是在思想极其禁锢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1978年,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近两年,但党的工作仍在“两个凡是”的思想框架下徘徊。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打破了人们思想僵化的格局。随之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冲破了“左”倾观念的束缚。小岗村“大包干”正是不唯书、不唯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产物。它不仅赋予农民生产自主权,还给了农民收益分配权,正确地处理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更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欢喜,集体高兴,国家满意,是当时解放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风险共担、艰苦创业   在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和60年代初,安徽等地农民就先后进行过包工包产和责任田的尝试,但由于“左”倾思想的压制,均受到批判,被打入“冷宫”。1978年,安徽大旱,赤地千里,难以播种,省委作出了“借地”给农民自种自收的决定。来安、肥西县一些社队突破“借地度荒”的限制,实行起包产到户,肥西县山南公社小井庄生产队还被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作为试点单位,两次前往调研。但这些做法很快都受到了批判,争议很大。因此,在当时“左”倾思想仍有巨大市场的情况下,小岗村秘密进行“大包干”背负了巨大的政治风险。作为与当时的政策、法规背道而驰、无可奈何的冒险之举,面对“大包干”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小岗人是用中国最原始的“赌咒发誓”、“按手印”的方式分担责任、彰显诚信的。“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一年后,小岗村喜获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966年至1970年总和,油料总产达到过去20年的总和,23年来第一次向国家缴纳公粮,超额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7倍多、油料任务80倍多。那份生死契约和小岗村后来的发展,都充分反映了小岗人风险共担、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尊重民意、以人为本   “大包干”是小岗人的首创,更是各级党组织尊重民意、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反映。试想,当时如果没有凤阳县委为了规避“包干到户”、“分田单干”这些明令禁止的字眼,巧妙地称“包干到户”为“大包干”,如果没有滁州地委给“大包干”报户口,如果没有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的支持,如果没有中央的政策,小岗人发起的“大包干”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今天,我们继承发扬大包干精神,就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有了群众基础,发展才会有力量源泉。

  像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变革那样,历经40年的锤炼与演变,“大包干”产生的效应远比直接解决的问题更为深刻和广泛。它不仅促成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重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形象,而且造就了中国当代改革的大趋势,为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大包干”已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代称,而是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汇入了中国改革大潮的历史洪流之中,变成了当代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