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由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英明决策,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筹划、卓越指挥,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援,60万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经过66天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国民党80万正规军,歼敌55.5万人。安徽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也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是淮海决战精神的主要孕育地。
淮海决战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胸怀全局、勇挑重担 淮海战役,是由中原和华东两个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地方武装共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协同作战。在淮海战场上,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这两支兄弟部队并肩作战,争挑重担,配合默契,像一对有力的铁拳,左右逢源,锐不可当。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那样,中野、华野联合作战,不只是增加一倍、两倍的力量,这是质的变化。我方上下级之间、官兵之间、党政军民之间,团结一致,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合力。吃掉黄维兵团是场恶战。中野主力经过大别山的斗争,力量削弱,要啃掉黄维这块硬骨头谈何容易。在总前委召开的各纵队首长会议上,邓小平表达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只要歼灭了敌人南线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是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关键时刻,三军统帅胸怀大局,勇挑重担,为全体指战员作了表率,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这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保证。
攻坚克难、决战决胜 淮海战役参战双方,解放军60万人,敌军80万人,敌人有美帝国主义的支持,武器装备占有明显优势。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其执政地位倾其全力投入战争。中原野战军转战大别山开创中原解放区,兵员及武器装备亟待补充。解放军要吃掉敌人的精锐部队,困难可想而知。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解放军为正义之师,士气昂扬,人民全力支持。两相比较,前者固然不可等闲视之,但是后者才是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央军委和总前委高瞻远瞩,因势利导,抓住战机,以决战决胜的气魄,领导打赢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淮海战役。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的处境是艰难的,人民群众的处境更艰难。但是他们同解放军一起攻坚克难。时任华中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员陈国栋与司令部副政治委员李干成在《踏破淮海千里冰——回忆华中支前工作》中回忆到:一听说支援前线打老蒋,群情振奋,纷纷表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物有物,砸锅卖铁也要支援前线!他们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完成征粮、借粮任务。甚至不少人家宁可自己忍饥挨饿,留下口粮来支援前线。有的人家不买年货,省下钱来支援前线;有的人家为了支援战争,改年再娶媳妇;有一个老太太,一改过去烧香拜佛的习惯,为的是多借出些粮食支援战争。老百姓不仅筹粮,还帮着运粮。当时由于缺乏现代化交通工具,支前的物资主要靠人背、肩挑、担架抬、小车推、牛车拉、骡马驮、车船载来解决。民工们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日夜奋战在运输线上。可以说,当时解放军的粮食与物资补给几乎全部来源于人民群众用手推车运送的。
实事求是、主动作为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之后,敌人被分割为三块。如何确定第二阶段的歼敌目标,成为战局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此之前,中央军委曾指示中野部队对付黄维及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华野部队歼击杜聿明集团。总前委分析了敌情、我情及战局发展的动态,果断提出先打黄维,以中野为主力,华野配合。中央军委善于采纳良策,很快批准总前委的报告,并强调“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实践证明,总前委的意见实在是最佳选择,第二阶段双堆集歼灭战吃掉了黄维兵团这张蒋介石的“王牌”,使杜聿明集团成为瓮中之鳖,为夺取淮海战役全面胜利创造了条件,因而被称为淮海战役关键的一仗。这段史实表明,淮海战役总前委贯彻中央精神的高超之处,就在于充分体现了求实精神与创造精神的高度统一,将中央的决策意图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在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邓小平回顾二野的历史时曾经说过,“苦头是吃了不少,但是困难都胜利度过了”,“二野担了重担”,“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委托”。这些朴实无华的评述,可以说是对艰苦奋斗、勇于拼搏、英勇牺牲为核心内容的淮海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围歼黄维兵团前夕,邓小平代表总前委向各纵队首长庄严宣布:“人人都要有烧铺草(即牺牲)的决心!”(“烧铺草”是四川的一种风俗,人死了之后要把睡过的铺草抱到野地里去放把火烧掉,就是人人抱定决心牺牲的意思。)共产党人如此,民众亦然。安徽省濉溪县的程祥庆在1948年冬天到双堆集为解放军送粮。累了就在路边的高梁地里歇会儿,饿了就吃点红薯,渴了就喝点地上的雪水。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刚做的新鞋舍不得穿,揣在怀里,赤着脚在雪地里走了50多公里才赶到双堆集战场。现在一遇阴天下雨,程祥庆的脚就疼。程祥庆回忆道:有一次,在战场上运送伤员,为了不让伤员受到第二次伤害,飞机扫射时,赶紧用身体护住伤员,有一位老乡当场被打死。程祥庆说:“为人民解放能翻身,就是死,也死的光荣,死的值。”
军民同心、众志成城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群众支援前线规模之宏伟,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众多,古今中外史上实属罕见。陈毅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抓壮丁当炮灰截然相反,解放区各地青壮年自愿参军参战,出现了许多父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参加解放军的动人情景。有的村民冒着生命危险主动为解放军当向导、送情报。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解放军的独家优势。老百姓为什么热爱共产党、解放军?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共产党、解放军流血牺牲,都是为了老百姓彻底翻身过上好日子。1947年周恩来在《全国大反攻,打倒蒋介石》中谈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为什么一定能够成功时讲了三个原因:“第一,人民拥护我们作战,相信我们是为他们做事的。”“第二,我们的军队,是为人民的,是人民的子弟兵。”“第三,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得好。”